主题: 探秘|原来,镇巴的老牛耕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啊!

  • 铿锵玫瑰
楼主回复
  • 阅读:4879
  • 回复:0
  • 发表于:2017/10/19 14:50:17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镇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推广




--- 以下为正文 ---


在我小的时候,每到秋冬,爷爷便吆喝着老黄牛在地里耕地,我们一大群小孩子就在一旁跟着他们走过去跑过来,偶尔还拿着青草在牛的前方引诱疲惫的老牛继续往前……

牛耕技术

——传承了千年的农业文明

图/文 王颖

今天,我们提起耕牛,犁铧,耕地这些词语,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忆和印象。甚至还有一些人亲自体验过。然而也有许多城市孩子可能听说过,却根本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仿佛它们都是遥远的原始社会的产物,与现实的文明格格不入。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目的就是要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和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多么光辉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我们不是苛求孩子去复制先人走过的足迹,也不大可能区重蹈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的艰难道路。但是必须让孩子们知道,这段先民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才能把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薪火相传,代代延续,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大国,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历史。中华民族扎根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丰富厚重的土壤之中,汲取黄河长江的养分,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由于农业生产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士农工商”严格的等级制度。农业生产的地位仅仅次于读书人的地位。“耕读传家”是古代众多官宦士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不二理想和追求。

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以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




追溯中国农耕文化起源,有“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人民的一种劳作方式,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



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中国几千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和战争的考验,中华文明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事实证明这一技术知识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

以前中原地区使用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耕地就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改革。



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

到了唐朝,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应运而生。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建国后,家乡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机械还比较少,耕牛依然是农户的重要劳动力,牛耕还是非常普遍的。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应该说牛耕技术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深刻。犁的发明和改进,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进步。“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表明了农活技术含量的低下和简单。作为牛耕技术,算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有一定难度。

 



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农耕时代的标志,牛耕技术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耕牛也已经被诸多的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但是,在镇巴大部分山区,牛耕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一种主要方式,无可替代。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农业生产就会永恒地存在和发展下去。变化的只是生产的方法和方式,不变的是根深蒂固的扎根于血液中的古朴原始的农耕文明的情结。

 


 

也许不远的将来,犁铧将会被人们挂在墙上,或者只有在博物馆里展出,牛耕劳作会完全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牛耕技术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发展变化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在被农耕文明滋润了几千年的中华儿女心目中的作用和地位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沧海桑田的变迁而改变。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说蒸汽机的发明是大英帝国的得以成为世界工厂的划时代发明;那么中国的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所产生的历史和社会作用,绝对不亚于蒸汽时代的到来。” 



撰稿/图:王颖

编辑:丁子  校对:小林  审核:杨主任

商务合作:0916-6716626

便民服务(微信):zhenbao2o

投稿QQ:1054463292

推荐阅读 


点赞|镇巴《班城书院》正式挂牌开学

情感|一位镇巴女护士的独白

揭秘|镇巴娃儿为啥不能吃猪叉叉?





点击阅读原文】,
点外卖!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