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大写的牛!盘点汉中这些被全国全省推广的扶贫做法

  • じ★憮鈊嗳你
楼主回复
  • 阅读:3509
  • 回复:0
  • 发表于:2020/10/18 22:31:21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镇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今年

不仅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更是决胜之年

值10月17日,我国第七个“扶贫日”,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记者从汉中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获悉:

我市作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自2016年以来

累计减贫49.77万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

10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

汉台区整体脱贫

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剩余2.63万贫困人口

已达到脱贫标准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区域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

并在2017至2019年全省

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

均被评为“好”等次

成为全省唯一“三连优”的市

而更为可喜可贵的是,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市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了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模式、健康扶贫“汉中模式”、开发公益岗位就业扶贫模式等一批具有汉中特色的扶贫模式和经验做法,得到全国、全省的肯定、推广。

健康扶贫的“汉中模式”

在全国复制、推广


7月28日,宁强县太阳岭镇青林嘴村脱贫户周莲华(左一)正在割蜜。目前,在周莲华带动下,全镇已有210多户农户养殖中蜂,年产值110多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李正社 摄

“大病拖、小病扛,大病小病愁断肠”,这曾是秦巴山区患病贫困群众的真实写照。陕西汉中市把健康扶贫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致力降服“贫病交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只拦路虎。

今年30岁的汉中市南郑区红庙镇新建村村民吴超,属于低保贫困户、大病救治患者。2012年10月不幸被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反复检查、透析,动辄花费数万,让这个收入微薄的农家一度陷入绝望。 

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行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专项救助+其他方式”为主的4+X多重保障体系,让吴超看到希望:医院给他特设“家庭病床”,不用交押金先住院,“一站式”即时报销,简化入院出院手续,可以随时住院,治疗间隙期可回家疗养。

从吴超的账单上可以看见,2017年他先后住院3次,其中在市铁路中心医院住院1次,住院长达90天。3次住院总费用合计75835.91元,新农合、民政救助、大病保险等渠道报销后,吴超个人承担5508.62元,近期正申报大病补充保险报销,最终报销比例可达97%左右。 

据了解,针对因病致贫人口多、群众健康素养低、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健康扶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难度大的情况,我市逐步探索创新“四步筛查、三类分治;四重保障、一单结算;医联共体、健联管理”健康扶贫的“汉中模式”。五年来,全市因病致贫户由2017年的23897户下降到1923户,户内总人口由2017年的69630人下降到3958人,分别下降92%、94.3%。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1%,基层就诊率达到62.1%。镇村医疗机构中持乡村全科职业助理级以上资质人员788人,较2016年提高13%。全市2076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186个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基本建设标准,住院业务覆盖面较2016年提升了12%。

健康扶贫的“汉中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健委高度认可,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全国健康扶贫冬季暖心启动会、首届健联体高峰论坛、贫困人口慢病签约服务现场会、健康扶贫干部轮训班、互联网+健康扶贫项目启动会等5个国家级会议先后在我市召开。互联网支撑健康扶贫模式创新经验被评选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并在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上交流分享。镇巴县健康扶贫工作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奖”。

开发公益岗位就业扶贫模式

入选国家扶贫办案例选编



在伟志服饰公司,车间工人正在赶制服装订单。除了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公司还免费帮助略阳县徐家坪镇、硖口驿镇社区工厂举办了两期贫困人员技术培训,共计一百多人。何淼 摄

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办事处黄家湾村上坝组的脱贫户向世才,几年前生了一场病,两个孩子要上学,一家人日子过得恓惶。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向世才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从山沟里搬进了县城125平方米的安置房。

得益于扶贫政策,2017年底,向世才家脱贫了。为让向世才有稳定的收入不返贫,该县政府部门提供了生态护林员岗位,今年是他担任生态护林员的第三年。“母亲年龄大了,身边需要人。大女儿在城固上学,小儿子在佛坪上学,享受的教育、健康这些方面的扶贫政策一样没少。现在政策好,回来也安心,日子越过越幸福!”个头瘦高、肤色黝黑的向世才,话语中流露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对幸福的感受。

今年22 岁王志菡家住镇巴县,高职毕业后,回到家乡,一直待业在家。由于母亲常年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他无法外出寻求工作。今年6月,镇巴县劳服局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将他定位为困难就业人员,推荐他到镇巴县一家敬老院的公益岗位工作,极大地缓解了他家的经济压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帮助33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其中转移就业23.5万,全市“零就业”贫困劳动力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按照“分层开发、挖潜扩容,精准安置、分类定岗,综合施策、建管并重”原则,积极探索开发公益性岗位,全力解决“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群众就业。开发公益岗位就业扶贫模式荣获“汉中市2017年度十大创新改革”,入选国家扶贫办案例选编,还先后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地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专题研讨班和杨凌全国首届脱贫攻坚论坛上作了介绍。

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模式

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7月23日,南郑区濂水镇扶贫加工厂职工正在晾晒黄花菜。该镇引导300余户贫困户种植黄花菜1000余亩,并在扶贫加工厂配套建设了冷库、锅炉和烘干设备,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李云湉 摄

“2016年8月,松树坝村扶贫互助合作社成立,下设工程建设服务队、农业生产综合服务队、欢乐乡村文化文艺服务队等5个服务队,半年时间就承接了8个小型基建项目,盈利近20万元,14万元留给合作社作为发展基金,6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积累进入集体账户,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就近务工人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村级积累增长的“双赢”目的。”谈起2016年8月,留坝县首创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模式的往事,该县武关驿镇松树坝村一位村干部感慨地说,以前,村集体资金不足,基础建设靠要,公益事业靠等,村级组织说话没底气,办事没实力,难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可自从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同样,在没有成立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以前,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村民发展产业连连遭遇挫折:养大鲵遇到市场萎缩,种植香菇却最后搞成吃“大锅饭”……。好在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一头连接拥有技术和市场的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户组织生产,搭建起完整的产业闭环,把绝大多数农户和所有贫困户都镶嵌在了产业链之上。沙坝村村支书余海兵开始用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的机制恢复香菇种植。作为扶贫社理事长,他与留坝县兴朝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企业租用村上的食用菌大棚,同时管技术、跑市场。他则把村民组织起来务工。当年,食用菌基地就实现止损,并获盈利。此后,食用菌基地不断扩大,村集体积累和群众收入也持续增加。

原来,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特困地区的留坝县,共有3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60户4464人。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存在组织群众困难、村级办事缺乏实力、脱贫致富少依靠等问题。于是,2016年8月,该县在外出学习和基层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模式,并在11个村开始试点。通过为每个行政村注入原始资本金,探索建立由村支部领导、村集体控股、贫困户为主,能人大户、新型经营组织入社的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把村级组织锻造成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永不走的工作队。

由此,2017年6月底开始,我市决定在全市推广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社模式经验。汉台区红星村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现了农民土地100%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土地100%流转到经营主体,经营主体100%与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城固县陈家湾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成了食用菌扶贫车间、千亩荷塘、万亩竹海、红美人柑桔四大产业板块,实现了土地流转、集体分红、资产收益、项目红利、务工薪资五份收入。

现在,我市1010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2019年10月,留坝县的该经验做法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并入围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多次在中央党校、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和国务院扶贫办培训班等平台交流推广。

扶贫技术服务“110” 、商标扶贫

等获中省肯定表彰

“在茶园务工比在外强多了,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一年下来除过开销,能落1万多块钱,再过几天,茶园又开始忙碌了,茶叶就是我们家致富的‘金钥匙’。”近日,家住城固县天明镇三化村的贫困户任胜兰一提到茶叶,就露出笑容。

天明镇种茶的历史较长,但因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农户自己种植的茶园难以形成规模。脱贫攻坚以来,该镇通过多次调研、反复论证,决定以三化村为圆心辐射带动松树村、张坪村、高坝村加快发展茶叶产业。为动员、鼓励村民种植茶叶,政府免费为贫困户发放茶苗,提供化肥等技术帮助,这项措施极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周边村里种茶的人越来越多。经过探索实践,三化村等4个村新建茶园2000亩,产业覆盖率达92%,47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而在镇巴县泾洋街道办七里沟村翠红李种植基地,刚刚参加完培训课的贫困户李目全高兴地说,“终于弄明白了该怎么栽植、修剪,怪不得以前产量不高呢!”

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技术帮扶机制,建立产业扶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开展菜单式培训、专家坐诊值班、网络技术服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联系专家进行指导答疑,按照相关标准推进产业技术培训,让每次培训都有实效、让每堂扶贫课都有成果,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实现技术服务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服务转变。

此外,我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累计达到24个,注册涉农商标达4340个,全市商标扶贫受到国家工商总局肯定,被评为“全国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示范市”。

我市产业扶贫工作坚持“大产业、大扶贫、大带动”思路,实施“产业发展、技术提升、主体培育、产销对接、金融(财政)支农、农村深改、模式推广”七项行动,推广“统建共享”为主的茶产业扶贫模式、“三统一分”食用菌产业扶贫模式等“八大模式”。围绕“发展产业带贫增收”总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强化利益联结,构筑发展体系,推进提档升级。截至2019年底,全市12.1万户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实现脱贫产业全覆盖、中长线产业全覆盖和技术帮扶全覆盖,1010个贫困村实现电商网点全覆盖,完成了惠及数十万人的减贫实践,取得了以业兴农的喜人硕果。

另据了解,2019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汉中信息化管理推动智慧扶贫的做法得到百度CEO李彦宏的肯定和推介;志智双扶模式的经验做法先后荣获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一等奖,写入2018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并于2020年被中央宣传部工作简报刊登推广;在全省率先出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施意见》,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小农户共享大品牌……

因地制宜、融合创新,在脱贫攻坚中,我市不仅将上述创新模式及经验做法,洒在了天汉大地,为打好收官战,共圆小康梦,奋力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新篇章注入了智慧与动力,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脱贫攻坚,贡献了“汉中力量”。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