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初访镇巴苗寨

楼主回复
  • 阅读:11910
  • 回复:0
  • 发表于:2014/9/7 22:48:25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镇巴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早就听说,镇巴苗寨,是一个去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是一个走了还想再去的地方。暮春的一天,我有幸造访了位于大巴山脚下的镇巴县青水镇苗民新村,体味了苗寨的魅力与风情。

出汉中、过南郑、走高速,过了西乡堰口,沿着210国道一路前行,只见道路两旁青山耸峙,翠峰突兀,万木葱茏,郁郁葱葱,一条小河时而安静清幽,清澈碧透,时而哗哗作响,白浪翻飞。在镇巴县城小憩片刻,继续沿一条水泥路朝西北方向疾驰,一路峰峦叠嶂,碧水长流,风光旖旎,鸟语花香,路旁的村落星罗棋布,新修的楼房鳞次栉比。汽车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恰似在图画中穿行。继续前行,山势渐缓,只见绿树掩映下,屋舍俨然,炊烟缭绕,道路前方,一个写有“苗乡人民欢迎你”的寨门赫然在目,不用问,魂牵梦绕的苗寨已到。

 






置身西北最大的苗民聚居地,环顾四周,青山绿水间,一个村落安然静卧在群山的怀抱里,座座红瓦白墙极具苗族风格的新居依山而建,临水而居,虽带有一些现代气息,但设计仍然保持着苗寨建筑的古朴典雅,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韵味。过了一座小桥,一个宽敞的苗民广场中央,伫立了一位身穿盛装的苗族姑娘塑像,好像在喜迎八方宾客。广场周围,但见眼前坡地数块,庄稼吐绿,有茂林修竹,有潺潺流水。在和镇村干部的交谈中,得知镇巴县现有苗族同胞83户、332人,他们的祖先是在清乾隆五十年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当时主要有熊、陶、李、吴、杨、马六姓,因“民族歧视”,这些苗民就携家带口到了属于高寒边远山区的大槠、仁和深山老林一带居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近年来,当地统战部门和青水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把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投入巨资,实施移民搬迁,在朱家岭村建成了集居住、观光、表演为一体的苗民新村,并新建了苗寨客运招呼站、迎门、风雨廊桥,安装了路灯,修建环山公路,美化、绿化、亮化、硬化了苗族风情一条街,使当地苗民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同时,还培育了苗民绣庄、苗乡茶社、民族园、苗乡宾馆、马家菜等民族企业,启动了“苗民风情谷”旅游项目,加大了苗乡境内亚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白天河等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拓宽少数民族增收渠道。当地政府还邀请专业人员对苗族小学生进行苗族歌舞的培训,鼓励当地群众说苗语,恢复传统苗族风俗习惯,组织苗族女性开发苗绣产品,在苗民绣庄,我不仅被美轮美奂的苗族服装所惊艳,被琳琅满目的苗族银饰所吸引……在所见所闻中,我对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有了一些了解: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善良顽强不屈的民族,其特有的历史遭遇使其经历了数千年的种种变迁,造就他特有的生活环境、生存能力、风俗习惯,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他们有着自己瑰丽的文化和艺术,其服饰、刺绣、银饰品、芦笙、铜鼓,无不巧夺天工,令人神往。   

 






回来的路上,我浮想联翩,苗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是一个被驱赶迁徙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只得选择偏僻荒凉的大山深处生活。而今天,苗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支持下,才改变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过上了安宁平等和谐的幸福生活。也许苗族的祖先蚩尤不会想到他的子孙会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太平盛世,从前驱赶迁徙的屈辱已经永远成为历史,其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正被一代代传承……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